医院是一种人才密集型组织,是由各种不同素质的人才组成的一个人才群体。这个人才群体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,必须具有合理的人才结构。只有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,人才之间才能实现专业、年齡、智力、素质等方面的互补,否则就会造成内耗,人才的集体效用将难以发挥。我国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:
一、编制过大
医院编制一般由病床数决定。病床与卫生人员之比一般为1 : 1.5左右,另外还要综合考虑门诊量及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情况。目前我国公立医院,特別是二级以上的大医院,编制普遍过大,有的甚至超过了 1 : 2.5。究其原因,一是大医院门诊率高,人们不论大病小病都愿意往大医院跑,一些中小医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源不足的情况; 二是大医院病源充足,经营效益较好的状况也直接影响了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择业,大量毕业生只愿意留在大医院;三是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尚未形成,人员能进不能出,进出渠道不畅。
由于编制过大带来诸多弊端。一是人力资源浪费。工作任务不饱和,压力不大,工作效率不高。二是增加了医院的人力成本。这部分增加的人力成本随即转嫁到患者身上,使医疗费用增加,造成患者不满意,医院市场竞争力也随之下降。三是导致医生人均收人偏低。医生为了提高收人,逐渐形成了以药养医、看病收红包的补偿机制,其结果是医患关系紧张,医院声誉受到严重损害。
三、医师比重过大且结构不合理
根据床位数确定医师数,一般为1:0.3,然而有的医院达到1 :0.6,医师比重过大。医院医师职称由高到低分为主任医师、副主任医师、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四个级别,根据医院不同的性质和任务,合理的比例结构为1 : 2 : 4 : 8或1 : 3 : 5 : 7,呈三角形。然而,目前医院医师结构有发展为“橄榄型”的趋势。即高年资医师比例越来越大,低年资医师比例相对偏小。这样高年资医师的作用难以发抨,低年资医师的成长也受到影响。
三、医、护、技之间的比例失调
传统上是根据医师数量来确定护理人员数量,即医护比。但是,当医师绝对数量较大吋,宜根据病床数来确定护理人员数量。另外,由于整体护理的开展,以及慢性病康复和老年人护理的需求明显增加,护理人员的数量还应该进一步扩大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各种新技术、新设备更多地用于医疗,医技人员在医院编制中的比例也应有所上升。
除医师、护理人员和医技人员外,医院后勤人员也占医院编制相当大的比例。尽管医院后勤工作对保证医疗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,但后勤人员的数量过多,会成为医院的负担,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。
注:任何转载须注明作者、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