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型医院是医院建设的方向之一,是医院全体员工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。创建学习型医院,有六项行动需采取: 一 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学习是每天工作的一部分,组织中的成员能从工作中学习而成长,而普及且具效率的学习活动,需要组织展开具体行动去创造。 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。学习,离不开读书,尤其要读好书、读经典的书。例如,以色列一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国家。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,在14岁以上的人口中,人均每月读一本书,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成为世界之最。要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也并非容易。要做得很好,至少要解决几个前提问题。概括来说,就是有三忌。 (一)忌自满情绪 这其实是个常识性问题。但我们有些人,恰恰对这常识熟视无睹。如今,具有大专、本科、研究生等学历的人越来越多。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新情况,因此,新问题也就明显地表现在这里。其中有的人,认为有了学校的书本知识,便自满自足、裹足不前。这显然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相去甚远。读书学习要真正有成效,就要“终身学习”,就要随时看到社会的变化,尤其要看到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,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,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;就要铭记古人关于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,以及毛泽东同志关于“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,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,必须从不自满开始”等有益训条,并化为自觉行动,永无休止,不断进取。 (二)忌浮躁心态 诸葛亮有言:“才须学也,学须静也”。静,不仅是指环境,更是指心境。心境不静,则难于成学。 (三)忌表面文章 在学习上习惯做表面文章,有悖于读书学习的初衷,还会产生负面影响,所以对其委实不可小覷。 二 促进探究与对话 组织中的学习强调对学习内容的不断探究与成员间的彼此对话,而对话更可促使心灵交流与沟通开放。彼得圣吉认为对话(dialogue)与讨论(discussion)的相异点主要在于,在小组学习中必须透过讨论来进行对话。讨论是不同观点的呈现与辩论,同时能对整个情境提供有利的分析。而对话则是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后发现新的观点。讨论是凝聚不同观点以产生结论或导致行动;而对话的重点并不在于寻求共识,而是强调不同意见的表达,以丰富复杂的议题。对话与讨论两者均能引导行动的方向。然而讨论的焦点往往是行动,而新的行动则是对话所产生的副产品。 三 增进合作与团队学习 在组织中各小组或团队能彼此从事合作学习以促进问题的解决。团队学习可营造组织的合作气氛并形成良好的组织气候。虽然医院与企业的具体环境不同、基础条件有差异,但是在迈向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,许多共性的东西是值得相互借鉴的。其中,树立对学习型组织的正确观念是主要因素,其主要包括:广泛适用的观念、重点突破的观念(自我超越和提高员工素质、建立共同愿望和提高组织向心力、系统思考与提高组织的思维水平等)、不断修炼的观念、综合运用的观念。 四 建立学习及分享学习的系统 一方面组织需有完善学习系统的规划,以促使组织内成员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;另一方面组织需建立起分享学习的系统,促使成员能从他人的学习成果中,彼此交流而相互受益。 五 促使成员能迈向共同的愿景 组织美好愿景的创造,不能仅靠上层领导人员的努力,而需凝聚群力,方能有以致之。组织的愿景需建立在全体成员的共识之上,并由全体成员共同来完成。强调能量聚焦,使每位员工都发挥主观能动性、创新思维,达到聚合一体、融合一切活动、整体创造。强调团队精神,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,和谐竞争,讲求效率。 六 促使组织与环境相结合 组织除了要有其独立自主性之外,更要能与环境取得密切联系,以充分运用优势的环境来突出本身独特的本质。 总之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的“五项修炼”是理论、方法和工具的结合体,在实践中已被一些先行企业成功地运用。它是各种类型组织的基础,它所培养出的各种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。因而它的可操作性强,易于借鉴。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,开展学习型组织的演练是提高企业活力的有效办法,是应对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。 相对企业而言,创建学习型医院尚处于初始阶段。为此,创建学习型医院,要进行组织改造,基于自我超越,可增强员工对未来的美好追求;保持创造性张力和向上的朝气,正确地评判自己;实现自主管理——医院应尊重个人愿景并建立共同愿景;强调制度管理的和谐性、群体行为的创造能力;塑造医院勇于挑战, 最大限度地挖掘效益的特长,不断自我加压的精神。 注:任何转载须注明作者、出处 |